作者: koykoy (R.I.P.) 看板: P_koykoy
標題:
時間: Thu Jan 11 21:27:26 2007

圖書館多元藝文賞析期末報告─
哥德次文化的人生觀與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
http://life.fhl.net/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mofa_gothe.htm
http://www.croworks.net/tag/gothic/


一. 前言:

提到哥德次文化一詞,一般人想到的,不外乎是華麗詭譎、奇裝異服的印象,或是中古
歐洲的教堂。




在上完陳韻琳老師一堂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作品浮士德為主題,講述音樂與文學對話的課
之後,我便想深入了解哥德次文化,所以選定了以此作為報告的主題。

首先針對哥德次文化一詞,我原先以為這裡的「哥德」,指的就是寫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浮
士德的德國作家。實際上哥德一詞,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原先是一種法國的藝術風格
,該風格始於12世紀,盛行於13世紀。以建築為例,該風格應用於建物時,特色是尖塔,
色彩鮮豔,誇張線條。15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哥德一詞即文藝
復興藝術家特別為此藝術風格所取的名字,意思是蠻族,一度還頗為被藐視。不過,在北
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


而撰寫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浮士德的這位德國大文豪,由於其名字有相同的譯音,一般為
方便區分,便以同音不同字的「歌德」來稱呼之。然而就像之前的我一樣,這同音不同字
的巧合,頗容易令不知情的人誤會;「哥德」(Gothic)與「歌德」(Goethe)之間,是否又
真的毫無干係呢? 實際上不然,深入研究後會發現,不知是本質上的巧合,還是因為同
音的誤會,演變到近代,哥德次文化的內涵與歌德的思想,兩者的在某方面是互相吻合的
;或者可以說,原先內涵空洞的哥德文化,吸收了大文豪的精神後,在現代已是自成一格






再來提到「次文化」一詞。次文化在社會學中,是指在某個較大的母文化中,擁有不同
行為和信仰的較小的文化或一群人。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在於他們有意識
自己的服裝、音樂或其他興趣是與眾不同的。一個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個次文化。次文化
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結合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特別的面向上,兩者之間就會有極
端的差別。次文化風格與主流風格不同的地方在於,次文化風格是刻意被營造出來的,帶
有被建構性,不同於主流風格的傳統性。

本質上來說,哥德思想始終只有少數人能夠認同(原因在人生觀會再詳細解釋),因此「哥
德」與「次文化」是分不開的。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人文,哥德次文化會發展出不同
的樣貌。無論是1990年代,歐洲青少年流行的黑白對比的哥德式服飾,或是近年源自日本
視覺系的哥德蘿莉,背後都有特定且肥沃的次文化土壤。例如日本的哥德蘿莉,與當地盛
行的角色扮演cosplay、蓬勃發展的動漫市場和情色文化都有關聯。

在台灣,也許是移民社會和歷史政治因素,主流文化始終跟著美日兩個新興強國走,對歷
史悠久、深具傳統文化與思維的歐洲是陌生的,幾乎看不到哥德次文化的影響。沒有那樣
的背景,只有一部份崇日的年輕人依樣畫葫蘆,模仿服裝雜誌上的圖照做打扮,或是到服
飾店聽從老闆的指導,把整套行頭搬回家。穿上它們,然後到大街上展示,算是完成一趟
朝聖儀式,然而別人的次文化精神卻始終學不來。


二. 哥德次文化的人生觀:

哥德時期是介於中世紀到文藝復興之間,從所謂的黑暗時代蛻變到文藝復興的過度期。中
世紀的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當時鼓吹君權神授、來世主義、禁欲主義、要人們拋棄世俗
,否定現實。藝術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現世全是隱喻來世。而相對的,文藝復興時代標
誌著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根本改變,即從神學到人學、神性到人性,它主張以人為本,以人
為中心,以人為萬物的尺度和最高價值,反對神的權威,反對宗教神秘主義、蒙昧主義、
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它鼓吹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權取代神權,讚美塵世生活和歡樂,
歌頌人的偉大和理性的創造精神,提倡思想解放、個性自由、全面發展,反對封建特權和
等級制度,要求打碎教會和封建統治的桎梏,為資本主義打開了道路。此時自然科學有很
多發明,文學藝術也打破了中世紀神秘主義和象徵寓言的藝術手法,表現出生動活潑的現
實主義精神。重視現實生活的美、自然美和人體美,把自然科學結合的十分緊密。

因此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這過度的期間,固有的神學主義之下,人類是如何發展出與
之矛盾且互相衝突的人本的思想呢?

再來看看歌德的時代。文藝復興後,接著巴洛克與理性時期,到了啟蒙運動,接著浪漫
主義。歌德的一生正經歷了浪漫主義的興起與衰弱。他本身的創作「少年維特的煩惱」帶
動了從古典主義邁向浪漫主義的狂飆突進運動;這個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
國作家發起的,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他們推崇天才創造性的力量(
如莫札特),並把其作為其美學觀點的核心。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盧梭的
哲學思想,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
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

然而歷經過拿破崙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呼喚與墮落衰亡,
一個時代的理想幻滅,歌德在中晚年似乎體會到浪漫主義的弱點與不切實際。上下兩部的
浮士德,完整融合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也象徵從極端浪漫回到古典主義的一步,克服
了兩種運動的單一性,強調的是兩者之間的和諧。就人類全體講,歌德同時是詩人、科學
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近代泛神論信仰的一個偉大的代表,可謂極盡了人類的可能性
;他表現了西方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同時具有東方樂天知命寧靜致遠的智慧。

文藝複興以後,人類的心靈生活及其內在的問題。失去了希臘文化中人與宇宙的諧和,又
失去了基督教對上帝虔誠的信仰,人類精神上獲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時失去
依靠,而變得彷徨苦悶。於是試著在生活的努力中,尋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歌德是這時
代精神偉大的代表,浮士德就是歌德反應了晚年對人生的價值觀與其問題的解決。浮士德
的一生,或者說歌德自己,就是盡量體驗人生特殊的精神意義,瞭解其悲劇而努力以解決
其問題,指出解救之道。

歌德是用浮士德來交代他對生命、對人性、對社會改革的看法。浮士德歷經追求愛情、
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體驗愛情時,性質的不同造成永恆的悲劇。追求美時
,瞬間的激情是徹底不平凡的,因此美不可能長久,只能跟幸福擦肩而過。步向社會實踐
時,建立理想國的過程中出現兇殺殘暴,理想國還是理想國嗎?每一種嘗試,都是生命貨
真價實的充滿激情體驗,但在浮士德這個理想主義者的心中,的確發現沒有什麼過程是讓
他滿意到覺得生命完滿不再有欠缺的,任何瞬間都不得滿足。但他卻肯定在經歷幻滅之後
,不是虛無頹廢,沒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當成最終的答案。
歌德非常強調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墮落、努力向上,並為更多人謀得幸福,可是
歌德還是強調,人不可能成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這一生就越需要經歷謙卑的洗
鍊。 歌德認為,我們這一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憐憫與愛,悔罪與
這一生奮鬥的過程,上帝會紀念,並接納進永恆、給我們恩寵。 上帝接納人此生
的每個階段,也樂意看見認真面對生命的人,在這一生的各種經歷中更接近善。每一場奮
鬥都伴隨著自我的軟弱,而每一個經歷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認識上帝。 最終,人的
獲救,不是因著努力獲得至善,而是至善的上帝以憐憫慈愛伸手接納這些認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浮士德中人生的一切經驗,不管是愛情、美、社會實踐甚至是道德宗教
的追求中,必須認同其價值與意義,也一定會經歷自我的幻滅,最終每一個幻滅無非都是
讓人看見謙遜。經歷過英雄大起大落、自由平等理想成為暴民政治的笑談的時代,歌德沈
澱之後自我反省歷史,能不落入虛無,反而寫出浮士德精神,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與
最終的上帝恩寵,未嘗不是從一個偉大時代中洞見自我實現的真意。
這種內省性的力量,正是哥德次文化的根本內涵,也是人類從中古黑暗世紀進入文藝復
興的關鍵。同樣是交錯的年代,哥德思想與歌德的概念不謀而合。雖然哥德的主題是神、
地獄天堂、死亡,但追根究底,是反映人現實的心靈狀態。華麗不實的外在,只是內心疑
惑的一種表現,黑暗詭譎的過程中,追求的仍是最終光明的結局。




再來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工業與資訊科技的發達,將人類的物質生活提升到前所未有
的高境界。然而這只是物質層面的進步;就心靈層面來說,更多潛藏的問題反而浮現。人
類科技是否真的沒有極限? 想想最近受到關注的溫室效應,以目前情況50年後冰山將全
數融化,地球再度進入冰河期。不禁令人疑惑,人類科技的發達,是種進步,還是加速敗
亡?迷信並不是科學的反面。太過相信某種事物亦是迷信。太過相信金錢財富的力量、太
過相信上帝、太過相信鬼魂、太過相信你看到的現象,都是迷信。當然,太過相信科學亦
是一種迷信。這將是哥德思想再次崛起的契機。

有學者認為,「第二次文藝復興」即將來臨。在中古世紀,人類僅能從他所屬的種族、家
庭或工作團體意識到個人的存在。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這層面紗消失了,國家、種族、家
庭這些社會機制都被客觀化了,而同時個人的主觀意識相對強化,人類成為有意識的個體
,並以這樣的主觀意識來認定自己的存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不但瓦解了中世紀的政經結
構,也同時解放了人類的創造力,是西方文明開始超越東方文明的一個轉捩點。同樣地,
工業革命發展至今也到了一個轉折點,21世紀將是孕育「第二次文藝復興」的契機,或是
促成由超級強國所掌控的「美麗新世界」呢?悲觀者認為資訊科技將把人類帶回中世紀,
未來的資訊社會擁有技術者將只為大公司或國家服務,就如同中世紀的武士為封建貴族所
僱用,而其餘沒有技術的一般人將生活在低工資,且隨時會喪失工作的情境,地位如同中
世紀農奴。這個論點的假設是資訊技術的主導權終究是掌握在國家及大公司的手中,資訊
技術將繼資本主義之後更加地深化知識的貧富差距,強勢文化將擁有更加犀利的資訊傳播
工具,形成資訊的帝國主義。反之,樂觀者認為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將使一般人也
擁有相當程度的資訊力量,資訊力量應該是逐漸擴散而不是集中,知識也不可能被全面壟
斷,資訊革命即是人類的第二次文藝復興。?蒙世紀的歐洲,一半是光明,一半是憂鬱。
前者表現?理性的哲學和科學,後者則是古典浪漫主義非理性的情感。在關於?蒙世紀的研
究中,「光明」遮蔽了「憂鬱」,造就了快速發展的工業與科技;後者的價值是在哲學上
的。隨著?蒙世紀的淡去,「憂鬱」的價值反而越來越凸現出來,成?理解當代歐洲大陸哲
學的一條重要、卻還沒有被人們充分意識到的線索。


三. 哥德次文化音樂:

哥德次文化的音樂,實際在上述的年代都有類似意涵的作品,其餘包括改編的歌劇或由文
學衍生的音樂作品也都存在著。然而有明確套用「哥德」一詞的音樂,在近代才崛起。其
中可分為兩大派別:哥德搖滾與哥德金屬。

搖滾樂源自藍調與黑人音樂,隨著電子科技發展,電吉他、電貝斯與合成器等新興樂器與
擴音系統的成熟,1970年代龐克風潮過後,哥德搖滾出現,而另一股重金屬樂風也逐漸成
型。80年代後哥德搖滾式微,在日本形成了視覺系樂團,而早期的哥德金屬可追溯於80年
代重金屬樂隊對於音樂創作上的美學。Glenn Danzig's Samhain對此音樂造出有關的貢獻
,然而Bauhaus始終被認定為哥德金屬的開山祖。中音聲線的Rozz Williams和Valor Kand
,低沈的吉他及令人毛骨悚然的人聲對後期樂隊發展的影響頗為深遠。到了1990年代後,
一群來自英倫北部的年青人借用了1980年代早期的哥德金屬,並將之併入其音樂中,成為
了以深沉吉他演繹出慢板悲哀歌曲的Black Sabbath。自此,哥德金屬或末日金屬定名了
,成為了一種金屬的分類。演繹此類音樂的樂隊包括Paradise Lost、My Dying Bride及
Anathema。雖然Paradise Lost,Anathema在他們的音樂中加入女主音和音,挪威的
Theatre of Tragedy被公認為第一隊有女主音的哥德金屬樂隊。1990年代中葉以後,一些
較為柔和的哥德金屬開始出現。這些樂隊側重於女主音,雖然不是似歌劇的,及減少了男
主音的嘶吼的死腔元素。樂隊如The Gathering(荷蘭)、Within Temptation(荷蘭)
Lacuna Coil(義大利)及Lacrimosa(德國)。其中亦有揉合了電子音樂及主流搖滾音樂再以
哥德金屬包裝而成的音樂類型。哥德金屬在北歐發展最為大,尤其是挪威。




雖然此類金屬較其他類型金屬音樂的爭議性少,但明顯地,議論主要圍繞著以形象上演繹
還是側重音樂上的演繹。以瑪麗蓮曼森(Marilyn Manson)的為例,其離經叛道的形象令傳
統宗教人士反感,一些音樂媒體認為他是玩哥德金屬或搖滾的音樂人;然而多數樂團音樂
人也不認同瑪麗蓮曼森的作品是哥德音樂。

雖然哥德金屬與其他金屬音樂有相似的地方,難以確認,但某些一致性仍然存在。歌詞集
中在宗教和神、地獄與天堂、愛、驚慌、絕望、 喪親、空虛和死亡。大部分的歌詞內容
早在20世紀前定位了。主音多數有男主音和女主音,甚至兩者皆備。男主音帶有深厚的聲
線或咆哮、呻吟,女主音傾向於高音及似歌劇中的女歌手。樂隊隊員身穿黑色緊身或闊袍
衣衫,亦有成員化上濃妝,塗上深刻的眼影。變化大的吉他聲及鼓聲往往獨立於歌唱之外
,成為伴奏。

哥德金屬歌詞強調是一種內心的掙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團,是德國的Lacrimosa。他
們最經典的是1999《Elodia》這張專輯,連貫的小丑與半人半女神的故事以及大量的古典
交響元素,演唱會甚至結合英國國家交響樂團一同演出。樂團中的靈魂人物主唱
TiloWollff曾表示,那時覺得在大眾社會中跟人距離很近,但心很遠。試著專注於單一
主題上,集合很多元素的來完成作品。

不管在哪個社會,哥德思想者極為稀少。哥德樂團比其他重金屬樂團討論更多愛,但黑暗
的編曲仍不斷持續,哥德音樂都是黑暗恐怖?Tilo的解釋是,當聽哥德音樂的人沉迷的時
候,會發現自己跟這社會格格不入、與社會脫節,所以哥德音樂適合給和社會格格不入、
相信自己內心直覺者。就像梅菲斯特始終糾纏著浮士德,他回憶自己17、18歲開始玩音樂
,那時候覺得自己是不健康的身心,但若要在這社會上生存是需要堅強的。從小不知道要
負擔生活費用是多麼可怕的事情,所以當要開始找地方住,安頓自己處裡一切時,感到很
大的恐懼,一個人要活在社會上需要很大負擔,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不能說不要就不要,
因為已經存在就要去面對,人長的越大就越脆弱,所以懂得捍衛自己,這應該是每個人都
必須面對的課題;但有些人是馬上就臣服在這社會機器底下。在次文化的領域,抵抗性的
音樂敘事很常見,Tilo說自己年輕也是個Punk,反對任何東西;但也漸漸發現自己也是個
脆弱和敏感的人,而哥德音樂正是面對自己的軟弱和黑暗。

不要逃避自己敏感的部份,不光是躲在房間裡聽音樂做自己的事情,哥德音樂告訴我們,
人類內心深層的矛盾掙扎,正是進步的原動力。



以莫札特為父親作的安魂曲為名,團徽是一個小丑,台灣將Lacrimosa譯為「安魂彌撒」
顯然比對岸翻的「以淚洗面」好的多。


--
曾經以為 自己和那些墮落的人之間
會有一道不可侵犯的界線 把我們分開
我只是沒有想到 這道界線竟是這麼的單薄...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 koykoy.Dorm13.NCTU.edu.tw海
koykoy 在 07/01/11 21:27:39 從 140.113.141.31 修改這篇文章
koykoy:原本想好好寫的 剪貼完就沒力了 草草收尾.... 01/11 21:33
runwild:幹 這篇好棒 我可以轉嗎? XD 01/11 21:57
koykoy:可以啦 不過我很多是剪貼的 等我補個來源 orz 01/11 22:28
koykoy 在 07/01/11 22:31:35 從 140.113.141.31 修改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yk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