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小五年級開始接觸PC,每隔三五年總是會來個這麼一次;
記得高中第一次自己組,根本只看規格能湊得起來就好,
不像現在(尤其學過計組後)這麼講究。
因半導體製程趨近極限,這幾年PC的成長已不如從前,
從單純追求高時脈到現在著重多核心、低功耗,
對多數人只需要文書處理、網路溝通而言,
桌機已經從一台至少五六萬,變成一萬多就可入手,
自己好像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XD
有感今時不同價位等級間的效能差距,經過個幾年就會變得極其渺小,
挑市面上滿足自己需求中最低階的,用到整台報廢是較符合經濟效益的。

不過感想歸感想,加一點預算的敗家慾望總是難以抵抗....orz
其實我舊電腦效能還堪用,就1080P軟解和編曲掛多軌VST有點吃力,
會換主要是因為P-D噴火龍太熱,又想組台HTPC很久了;
剛好表弟考上研究所換筆電,舊桌機報廢丟給我處理,
測一測留了D燒、顯卡和m-atx的小機殼。
原本計畫我哥的K7桌機當我媽skype和我爸文書用,
我哥用新組的HTPC,我回學校拿他的筆電比較省事。
不過HTPC組起來CPU原廠風扇太吵,
考量我哥工作還有準備明年結婚筆電還是他留著用,
最後用我原本的機殼組了新桌機。

CPU (中央處理器):AMD Phenom II x2 545 ($2950)
MB (主機板):技嘉 MA785G-UD3H ($3190)
RAM (記憶體):創見 Jetram DDR2 800 2G*4 ($3000)
VGA (顯示卡):內顯
HDD (硬碟):WD 640AAKS
DVD-RW (燒錄機):華碩 1608P 韌體改 A09
PSU (電源供應器):台達電 300W
--------------------------------------------------------------
($9140)

因為沒打算換散熱器,就降壓跑545原時脈200*15,
HT、NB也是預設2GHz,很幸運可以降到1.15V穩開四核。
我有保留某個25Mbps的HD影片sample檔來測試,
舊的噴火龍2.8GHz用kmplayer內建軟解CPU使用率是100%跑不動,
換decoder後純軟解約80%,開啟cuda半軟解掉到25%;
同樣是雙核,新的龍二哥開啟CnQ只跑200*4,
cuda半軟解CPU使用率近30%,開核後降到17%,
暫時想不到需要開核的用途,最後把它關啦,省電降溫愛地球。
主要是製程進步和CnQ的應用,讓工作溫度降低許多,
待機約34度(0.8V),全速約47度,開核後測不到溫度,
北橋都比CPU高2度左右,開核全速是55度,
最熱的是南橋,也是手摸散熱片唯一會燙手的,
開核全速會到63度,燒機那次拿風扇猛吹,跑完我就不敢玩了。
PhenomII的L3 cache實際有啥用我是感覺不出來,
建議HTPC還是用AthlonII就好,低溫低功耗比不一定能開的四核實用。
Ram沒衝DDR3因為覺得以後一定跌價,DDR2買滿8G比較爽,
然後我之前一條1k時買的威剛是CL5可跑CL4,現在雖然便宜了但是都CL7,
跑800極限到5-5-5-15,除頻那邊有點複雜我搞不太懂要怎麼算,
545的CnQ四段倍頻分別是4x 9x 11.5x 15x(550BE我記得是4x 9.5x 12x 15.5x),
在最高15x時跑的應該只有750,反而4x時跑800最吃緊,
AthlonII有些是第二三段最吃緊,總之開CnQ想超頻在Ram這裡會較難處理。

MA785G-UD3H有些小地方我不太滿意,
CPU預設1.3V,設Auto會偷加壓到1.45V,試到燒機極限是-0.175V;
545支援CnQ 3.0,但倍頻一調CnQ就失效,550BE也一樣,
有爬文說不能從BIOS調要灌技嘉的ET6,但是在Win7安裝無法;
內顯吃的記憶體只能below沒辦法調above,對XP上4G不用ramdisk的有影響;
標準atx大版沒e-sata,PCI port剩兩個,
多的一個PCI-E 4x跟其中兩個PCI-e 2x也無法並用;
超頻選單不太直覺,在Bios看不到現在實際監控到的時脈,
板子上沒有燈號、沒有按鈕,就不太方便。
不過這些問題都還好,最重要還是要耐用,
現在電腦容易壞的也就剩主機板和硬碟。
講起來主機板用過最滿意的廠牌是陞技Abit,
可惜老闆把公司敗掉,工程師強產品好也沒用。

硬體測完就是灌作業系統啦,之前小勇去新居時康聊到說Win7不錯用,
現在有官方測試版可以抓,driver和其他程式Vista能用的7都OK,
等正式版出來交大一定會買的,所以我先衝Win7 x64了。
因為是XP跳級沒用過Vista,介面上大概花了兩三天把基本的摸熟,
是滿好用的,稍微接觸過Mac的人應該會快一點^_^
安裝過程相當easy,driver都不用再找,開機頗快,
除了視覺上很多透明、漸層的效果外,
在桌面和工具列,開啟或切換常用程式時更有效率,
媒體櫃實現超越實際存放位置,而以用途分類的概念;
再來記憶體運用比XP好很多,
pagefile還在但沒有實際讀寫HD的動作(8G威能XD),
另外可以發現7很多地方都是為觸控介面設計的,
我想隨著螢幕尺寸越來越大,滑鼠DPI再高、手腕的移動和桌面範圍都有限,
更直覺的觸控螢幕會是未來輸入介面的趨勢,
Win7其他優點可以參考Mobile01上的介紹
目前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是我慣用的Sleipnir改成預設瀏覽器還是開不了,
一些功能還得找找從哪開啟或設定,希望熟悉後操作可以越來越順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ykoy 的頭像
    koykoy

    above feelings

    koyk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